桥梁板的施工流程是怎样的?

2022-02-17 管理员 阅读 138

       桥梁板的施工流程需结合其结构形式(预制或现浇) 和材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桥板等) 差异调整,核心逻辑是 “前期准备→构件加工 / 浇筑→安装拼接→后续处理→验收”,以下以最常见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梁板为例,详细拆解标准化施工流程,同时说明钢桥板的特殊环节。

一、通用前期准备:所有类型桥梁板施工的基础环节

       无论采用哪种工艺,施工前需完成以下准备,确保现场条件、材料、技术满足要求:

1.施工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

       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核对图纸,明确桥梁板的尺寸(长度、宽度、厚度)、钢筋布置、预应力孔道位置(预制板)、支座预留接口等关键参数,排查图纸矛盾(如钢筋与预埋件冲突)。向施工班组交底:明确施工规范(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需达到 C50 及以上)、质量控制点(如预应力张拉顺序)、安全要求(如高空作业防护)。

2.现场场地准备

       清理施工区域杂物,平整场地;若为预制板,需建设预制场(硬化地面或设置台座,确保台面平整、承载力足够,防止预制板浇筑时变形);若为现浇板,需搭建支架和模板需验算承载力,避免浇筑时坍塌;模板采用钢模或竹胶板,表面需光滑,保证桥梁板外观平整)。

3.材料与设备准备

       材料:进场钢筋(需做力学性能检测)、水泥(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42.5)、砂石(级配符合要求,含泥量≤3%)、预应力筋(钢绞线或精轧螺纹钢,需做抗拉强度检测)、外加剂(如抗裂剂、减水剂,改善混凝土性能)。

       设备:混凝土搅拌站、振捣器(插入式或平板式,确保混凝土密实)、预应力张拉设备(千斤顶、油泵,需提前校准)、吊装设备(吊车或架桥机,根据桥梁板重量选型)。

4.测量放线

       用全站仪、水准仪定位桥梁墩台的支座中心线、桥梁板的安装轴线,标记模板或预制台座的边界,确保桥梁板后续安装位置精准(轴线偏差需≤5mm,高程偏差≤3mm)。

二、分类型施工流程:预制 vs 现浇 vs 钢桥板

(一)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板(最常用,适用于中跨度桥梁)

       此类桥梁板在工厂预制,再运输到现场安装,施工效率高、质量易控制,流程如下:

1.预制台座与模板安装

       预制台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表面铺设钢板(减少混凝土黏连),并按设计要求设置预拱度(抵消桥梁板安装后的挠度,通常为跨度的 1/1000-1/500)。安装侧模和端模(钢模为主),模板接缝处用密封胶封堵,防止漏浆;在端模预留预应力孔道(用波纹管预埋,确保孔道通顺,后续穿预应力筋)。

2.钢筋绑扎与预埋件安装

       按图纸绑扎底层受力钢筋、上层分布钢筋,钢筋接头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接头错开率≥50%;绑扎时需用垫块垫高钢筋(确保保护层厚度,通常为 30-50mm,防止钢筋锈蚀)。

安装预埋件:如支座钢板(与墩台支座连接)、吊装吊环(后续吊装用,采用圆钢制作)、伸缩缝预留钢筋(与桥面伸缩缝衔接)。

3.预应力筋穿束

       将预应力钢绞线(或精轧螺纹钢)穿入预埋的波纹管孔道,两端伸出模板外的长度需满足张拉要求(通常为 30-50cm),穿束后检查孔道是否堵塞。

4.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采用分层浇筑(每层厚度≤30cm),用振捣器振捣至混凝土表面无气泡、泛浆为止,避免漏振(导致蜂窝麻面)或过振(骨料离析)。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土工布或塑料膜保湿,12 小时内开始洒水养护,养护时间≥7 天(若采用蒸汽养护,可缩短至 3-5 天),确保混凝土强度达标。

5.预应力张拉与孔道压浆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100%(按图纸要求)时,进行预应力张拉:采用 “两端对称张拉”(避免桥梁板侧弯),按设计应力分级张拉(如 0→10%→50%→100%→持荷 2 分钟→锚固),张拉过程中监测伸长值(与理论值偏差需≤±6%)。张拉完成后,立即对预应力孔道压浆:采用水泥浆(水灰比 0.4-0.45,添加膨胀剂),从孔道一端压入,另一端出浆后封闭,确保孔道密实,防止预应力筋锈蚀。

6.桥梁板存放与运输

       压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模板,将桥梁板移至存放区,存放时采用 “两点支撑”(支撑点位于距板端 1/5 跨度处,避免应力集中),堆叠层数≤3 层(底层垫木,层间用垫木隔开,防止碰撞)。运输时用平板拖车,桥梁板底部垫柔性材料(如橡胶垫),并用钢丝绳固定,运输速度≤5km/h,避免急刹导致桥梁板损坏。

7.现场安装与拼接

       用架桥机或吊车将桥梁板吊装至墩台支座上,调整位置(对齐轴线和高程),支座处垫橡胶支座(缓冲荷载,允许微小位移)。板与板之间的缝隙采用 “湿接缝” 处理:绑扎接缝处钢筋,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桥梁板一致或更高),养护至强度达标后,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8.桥面附属施工

       铺设桥面防水层(如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桥面铺装层(通常为 10-15cm 厚的钢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安装伸缩缝(适应桥梁温度变形)和护栏,完成整个桥梁板施工。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梁板(适用于小跨度、异形桥梁)

此类桥梁板直接在现场支架上浇筑,无需运输,但施工周期长,流程如下:

1.支架搭设与模板安装

       支架采用碗扣式或盘扣式钢管架,按设计间距搭设(立杆间距≤1.2m,横杆步距≤1.5m),底部垫钢板或方木,确保支架稳定;支架顶部安装可调顶托,用于调整模板高程。铺设底模(竹胶板或钢模),拼接处用胶带密封,然后安装侧模,模板高程偏差需≤3mm。

2.钢筋绑扎

       与预制板类似,绑扎底层受力筋、上层分布筋,预留支座和伸缩缝钢筋,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达标。

3.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从一端向另一端连续浇筑(若浇筑长度过长,需设置施工缝,后续用环氧树脂处理),振捣密实后,表面收光(确保桥面平整)。养护方式与预制板一致,养护期间禁止支架上堆放重物。

4.模板与支架拆除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 以上时,先拆侧模,再拆底模和支架(拆除顺序:从跨中向两端对称拆除,避免桥梁板受力不均)。

5.桥面附属施工

       同预制板流程,铺设防水层、铺装层,安装伸缩缝和护栏。

(三)钢桥板(适用于大跨度、快速施工场景)

       钢桥板通常由工厂加工成钢箱梁或钢盖板,现场拼接,流程相对特殊:

1.钢桥板工厂加工

       按图纸切割钢板(采用数控切割,精度≤1mm),焊接成钢桥板单元(如带加劲肋的钢盖板,增强刚度),焊接后需做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探伤,排查焊接缺陷)。进行防腐处理:喷砂除锈(除锈等级达到 Sa2.5 级),涂刷底漆(环氧富锌漆)和面漆(氟碳漆或聚氨酯漆),确保防腐效果。

2.现场吊装与拼接

       用大型吊车(或浮吊,适用于跨河桥)将钢桥板单元吊装至墩台钢支座上,调整位置后,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或现场焊接),螺栓拧紧扭矩需符合设计要求(用扭矩扳手检测)。

3.桥面铺装与防腐维护

       钢桥板表面铺设剪力钉(连接钢桥板与混凝土铺装层),然后浇筑混凝土铺装层(或铺设沥青铺装层)。施工完成后,定期检查焊缝和防腐涂层,若出现锈蚀,及时补漆。

三、施工质量验收与常见问题控制

1.核心验收指标

       混凝土强度:用回弹仪或钻芯法检测,需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桥梁板尺寸:长度偏差≤±10mm,厚度偏差≤±5mm,表面平整度≤3mm/m。预应力张拉:伸长值偏差≤±6%,压浆密实度(用超声波检测,无空洞)。安装位置:轴线偏差≤5mm,高程偏差≤3mm,支座受力均匀(无脱空)。

2.常见问题与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控制水灰比(≤0.5)、加强养护、避免过早拆模;若出现裂缝,宽度≤0.2mm 时用环氧树脂封闭,宽度 > 0.2mm 时需加固处理。预应力孔道堵塞:穿束前检查波纹管,浇筑时避免振捣棒撞击波纹管;若堵塞,需用通孔器疏通,无法疏通时需返工。钢桥板螺栓松动:安装时按顺序拧紧(从中间向两端),定期复检扭矩,发现松动及时补拧。

       综上,桥梁板施工需严格遵循 “标准化流程 + 精细化控制”,不同材质和工艺的核心差异集中在 “预制 / 现浇”“预应力张拉 / 螺栓连接” 环节,需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选择适配方案,同时注重前期准备和后期验收,确保结构安全和耐久性。